鲜橙坐上无人机 果农丰收展笑颜
◎本报记者 罗云鹏
开栏的话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扎实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再次释放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明信号。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本报今起开设“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专栏,记者将走访科研院所,深入产业一线,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带您一起探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如何在基层落地生根,为您生动呈现科技创新如何将产业“愿景”变成生活“实景”。
时值寒冬,长江西陵峡两岸的各大果园里,晚熟脐橙挂满枝头。随着农业无人机嗡嗡声由远及近,一筐新鲜采摘的脐橙被运送到科技日报记者面前。
“以前脐橙采摘后要靠人工背下山,不仅费时费力,最让人头疼的是找不到雇工;现在有了农业无人机,来回几分钟就能完成运输任务。”12月13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万古寺村村民王兵对记者感慨道。
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坐落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柑橘产业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全县90%的乡镇、80%的村、70%的人从事柑橘相关产业。
“飞起来”的新引擎
“一天(薪水)700多、吃饭看火锅、抽烟看盒盒、饮料岔起喝,不等太阳落,就已丢家伙。”这是曾经流传在秭归当地的顺口溜,反映出脐橙采摘季雇工难的情况。
为把脐橙运下山,从2008年开始,秭归县“试水”在果园铺设单、双轨,借助“小火车”运输,但目前运输量占比只有20%。
“一是投入成本高,对于种植面积少的人家来说不划算;二是铺设轨道需要砍倒一些果树,我们舍不得。”王兵说,“因此我们这里多数人还是选择人工背运。”
如何以经济实惠的方式将脐橙运下山,成为当地果农和政府部门的一道“必答题”。
秭归县委副书记李波介绍,目前,他们正通过无人机叠补政策支持、网线和障碍物的整顿清理、起降平台和充电桩的建设以及新建无人机培训学校等一系列措施,为无人机在当地的应用发展保驾护航。
和多数村民一样,王兵虽然从2022年就已经接触农业无人机了,但一开始他也不敢操作。“几万块钱的大家伙,如果撞到山上或是掉到长江里,得多心疼。”他说,不过后来他发现这些担忧是多余的。
“我们自2012年将无人机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以来,已构建起一套从培训、售后至维修支持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用户服务体系。”大疆农业全球市场负责人沈晓君向记者介绍,“仅秭归今年就培训出1000多位飞手,为当地创造了数亿元的产值。”
相关数据显示,秭归县现有农业无人机数量已达450余台,从柑橘植保飞防到采收环节,均已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基本达到了对该县12个乡镇167个村全覆盖。
“回得来”的新农人
“两年前,我在抖音上‘刷’到大疆农业湖北秭归当地代理商的账号,看到无人机在高低起伏的山坡上自由地给果树喷药,就觉得这是个返乡创业的好机会。”秭归县龙马溪村村民望家新说。
在购入农业无人机后,除了给自家吊运、管护外,望家新也给周围农户提供服务。
“用无人机作业一天,能吊运4万斤脐橙,而单人一天只能背运2000斤。”望家新说,“去年脐橙采收旺季,我的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一天就能挣1500块钱左右。”
望家新这样的新农人,可以轻松地利用农业无人机挣钱,这也得益于农业无人机自身的迭代升级。大疆农业技术解决方案工程师程忠义介绍,以最新发布的T100型农业无人机为例,其搭载激光雷达和有源相控阵雷达,兼具AI(人工智能)和AR(增强现实)功能。AI智能识别障碍物,并能自动记忆障碍物;通过一键设置,装卸点位置还能在遥控器画面中以AR形式投影出来。
今年37岁的郭兴成被誉为“秭归无人机吊运第一人”,目前已在当地开起一家农业服务公司,并拉起一支飞防服务队。
这支队伍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大家都想借着农业无人机的风口,回到家乡作贡献。
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航局原总工程师殷时军说:“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农业无人机以其安全可靠、高效灵活、成本低廉的优势,实现了大小地块通吃,无论是专业作业团队还是农户个人均可操作,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